倒马关,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最初于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
现在的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后于成化元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平面呈东西长方形,分为上下两城。
关城高三丈三尺,用条石和青砖筑成,有东、西、北三个城门。也就是说唯一没有唐河水环绕的南门,没有城门。其中东门称“居仁”,西门称“由羲”,北门称“宣威”。
验证码验证正确才能显示加密内容!
1次验证码通过可以阅读10页面
如果您是使用浏览器的阅读(转码)模式请退出阅读(转码)模式才能通过验证码验证!
使用验证码验证主要是防止机器人爬取及浏览器转码为您的阅读带来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