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眼光看,谁都不会认为那是个电路板。其中将部分电子元器件的金属耳片固定在板上的零件,就是铆钉,作用相当于后来印刷电路板的焊点。如果只是这样,还显示不出铆钉对电路板的重要性。时间慢慢推移,到了60年代,晶体管开始逐渐取代电子管,成为收音机等电器的主流元器件,但是由于工艺还没有跟进,当时的电器制造技术,很多都是沿用电子管的组装方式,就连机芯都是按照电子管的机芯进行设计。这就给了许多电子爱好者diy的空间,许多无线电器材店也应运而生。当时一只高频三极管就要两块多,正品仿苏管401,国产型号叫3ag1,一只就要6块零3分钱。薄膜三联也要五六块,电子元器件越小就越贵,越大的越便宜。买了这些高价电子元器件,还要将他们固定在电路板上,同时用金属丝形成电路,才算是一只完整的电路板。其中最关键的连接点,就是铆钉。那时候流行一种板子,叫“洞洞板”,也叫“万能板”,直到现在都有电子爱好者在使用。其实就是一块板材上,整齐地排列着n个小洞洞,那些洞洞就是方便用来打铆钉的,通过铆钉将各种电子元器件用金属丝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电路,就是一块“电路板”。针对这种电子diy风潮,就连专业杂志也加入进来,进行技术指导。(60年代无线电杂志,解析收音机电路板,棕色板材上的白色小圆孔就是打的铆钉)昂贵的收音机价格,简单的组装工艺,让不少人选择自己动手组一台收音机,铆钉也被归到电子零配件的范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电子器材商店,而不是五金店或供销社门市部。搞明白了原因,陈凡又想着哪天有空去一趟县里。自己还没去过县里呢,也不知道这个年代的县城是个什么样子,至少应该有电影院吧?话说回来,南湖镇也不算小,大大小小的单位十几家,咳咳,虽然绝大部分都是小作坊,但不是还有水运公司这样的“大企业”么,却连个电影院都没有,真是小气。暗暗吐着槽,不一会儿便到了废品回收站。这是他第二次来这里,上一次还是腊月份赶集,想着里写的主角都在废品站
验证码验证正确才能显示加密内容!
1次验证码通过可以阅读10页面
如果您是使用浏览器的阅读(转码)模式请退出阅读(转码)模式才能通过验证码验证!
使用验证码验证主要是防止机器人爬取及浏览器转码为您的阅读带来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