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的地理标志是春秋故城,置县于斯时也叫郓城县而不叫郓县。在大的地理概念上,郓城,廪丘属济阴,也就是今日菏泽,古代此地水网发达,有四泽十水之说,其中最大的一处湖泊就是郓城所临的巨野泽。巨野泽之大,不在今日太湖之下。南北朝时期南宋御史中丞何承天曾有言“巨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其北浅处就是宋时梁山泊,而今只余下了东平湖一个尾巴。今日的梁山,巨野两县,曾经都是泡在湖里的。水泊梁山这路匪寇由来已久,汉代的时候称作青州兵,泰山寇。对,青州兵和泰山寇其实是一回事,泰山四寇就是随青州兵降曹的将领代表。当年青州兵的下落并不是迷,这是题外话,扯远了,日后笔者有暇写三国的时候,我们再细说。
本章的章节名用了委蛇二字。委蛇,音伟移,是传说中楚国大泽中的一种神奇生物,类似螣蛇,似蛇而能立,朱顶紫神,善翻滚(完全是玛雅蛇的形象)。最早见于楚辞: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也就是说,委蛇能够像腾云一样翻滚。但是将这个传说发扬光大的,乃是楚公族庄周。庄氏出楚庄王,所以庄周虽是宋人,祖籍在楚。他婉拒楚威王的延揽,显然是因为家族故事。《庄子》中有六篇都提到了委蛇这种生物,虚与委蛇的成语也出自《应帝王》。然而唯一对委蛇有外貌描写的在《达生》篇,桓公见鬼一节。桓公见鬼这个故事,是说桓公在田间见鬼,于是捉着管仲的手问他有没有见鬼。管仲说没有。皇子告敖说这个纯粹是心里作用。桓公问世间真的有鬼吗?管仲说有,有一种叫委蛇的生物,见之者霸。桓公一听,觉得这是个吉兆,他说我见的就是这个,心病就好了。这个故事呢,说明道家早期都是无神论者。其中管仲云: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委蛇闻雷声就会捂脑袋,可见它还有前肢或翼,百分百蛇神还原体。不过最重要的是皇子告敖说心病的这段:夫忿滀之气,散而不反,则为不足。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
验证码验证正确才能显示加密内容!
1次验证码通过可以阅读10页面
如果您是使用浏览器的阅读(转码)模式请退出阅读(转码)模式才能通过验证码验证!
使用验证码验证主要是防止机器人爬取及浏览器转码为您的阅读带来不便敬请谅解!